当前位置:首页 > 悔改之道 > 正文

悔改之道|第18讲 尼哥底母悔改(附文稿)

  • 第1集

本系列共20讲,欢迎持续学习!


第18讲 尼哥底母悔改

尼哥底母的

有一个法利赛人,名叫尼哥底母,是犹太人的官。这人夜里来见耶稣,说:“拉比,我们知道你是由上帝那里来作师傅的;因为你所行的神迹,若没有上帝同在,无人能行。”耶稣回答说:“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人若不重生,就不能见上帝的国。”(约3:1-3)尼哥底母夜间来找耶稣,这件事其他门徒还不知道,他将这事口述给约翰,约翰记录了下来。约翰福音的半数内容是另三卷福音书不曾出现的,所以,若学习福音书卷,约翰福音必不可少。

尼哥底母生长在犹太国,品格良善,位高权重,在议会中也很受人尊敬。他是严格按着圣经教训去行的法利赛人,就像保罗所说,就律法上的义而言,他是无可指摘的,完全有资格进入天国。尼哥底母也是非常严格的法利赛人,与保罗相似:定时祷告,什一奉献,每周禁食,还遵守成套无休止洗濯的规条。就像今天在教会中有一种人,初接触时会让人觉得非常可爱,时间久了却会让人不胜其烦。如果你的丈夫类似法利赛人,他会不断挑剔你所选用的食材和烹饪方式,但他起初吸引你的就是他的健康饮食方法。你们一家三口到动物园去,为了看清笼中的动物,你就走下台阶,忽视了警示牌,身边的法利赛人会将小事化大,攻击评判你。初见法利赛人,你会觉得他很敬虔,久而久之,他们对细节的苛求会令人厌烦,他们习惯性的指责与挑剔令人苦恼。

尼哥底母、保罗及迦玛列都是法利赛人,他们有着共同的特点:有学问,身居高位,口才极好、有影响力,严格遵守教义。保罗的辩论经常让他的对手哑口无言;迦玛列三言两语就为耶稣的门徒解围;尼哥底母的才学非凡、知识渊博,他在诸多方面造诣很深,不是浅尝辄止。尼哥底母乐善好施,对圣殿经费慷慨捐助,就像那位为了仆人得医治而去恳求耶稣的罗马百夫长一样,都是心地善良的人。然而与罗马百夫长的谦卑相比,尼哥底母略逊一筹,因为他认为自己天生就在上帝的国里,并认为自己肯定在得救的行列,然而百夫长却自觉不配。

公会对待耶稣的态度

犹太公会成员由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组成,其中的很多人对耶稣常常怀有嫉妒、仇恨,决意要阻止耶稣的工作,因为耶稣的工作具有非凡的感化力,吸引了许多民众来跟随他,他们看到跟随自己的民众慢慢减少,就担心害怕,于是决意要制止耶稣的工作,甚至想谋杀耶稣。但犹太公会成员中也有一些慎思明辨的人,他们懂得以史为鉴,知道过去有很多先知曾因责备以色列首领而被杀害,致使犹太人受上帝责备,被掳到外邦地,在万国中被抛来抛去,受异邦的压制,原因在于他们顽固不化。他们想到古时先知的命运,整个犹太国家的命运,以及从古看今的明鉴,担心那些想要谋杀耶稣的人就是步列祖的后尘,有可能使新的灾祸临到国家。尼哥底母就是这些明理通达之人中的一员。

尼哥底母夜间访耶稣

尼哥底母非常谨慎,经常研究圣经预言,上帝就开了他的心窍,赐给他悟性和智慧使他能够明白圣经,看明了旧约圣经中的很多预言都是指着耶稣说的。心中既有了这样的感悟,他就越加坚信耶稣就是要来的那一位,他就想与耶稣面对面地交流。为了避免别人看到他去找耶稣,他就选择了在夜间行动。就像撒玛利亚的妇人为要避免同城的人看到她,论断她的生活作风,就专门选择在炎热的中午,井边无人的时候来打水,尼哥底母也是存有这样的心理,不愿意被别人知道且论断他,毕竟他是受到大家认可的公众人物,而耶稣只是一个不成名的青年教师。虚荣心使他不能让此事呈现在众人眼前;并且他预料到他的同僚得知此事后必会蔑视他,甚至会大加批判;他也顾及百姓的看法,认为自己的言行举止会给民众带来不小的影响力,如果百姓知道了他去见耶稣,会以为他公开支持耶稣,那么百姓也会效仿,这样会使更多人跟从耶稣。

尼哥底母犹豫不决的态度,我们在作工中应该避免。清代林则徐有一句诗:“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句诗的意思是:如果对国家有利,我将不顾生死,难道因为有祸就躲避,有福才上前迎受吗?对于基督徒而言,如果有利于推进福音工作和建立上帝的国度,我们也当如此行。难道因为有逼迫就不去传福音吗?面对将来的大逼迫,若因患难而退缩也是不应该的。尼哥底母患得患失,如果他不计较个人得失,只想到举国得蒙上帝喜悦的福气,就不会顾虑过多了。今天也有许多政界人物在夜里见耶稣,在临睡前的祷告中求见主,暗暗地作耶稣的门徒。当基督徒遇到困境时,这些人也会像尼哥底母一样站出来,公开见证自己的信仰并帮助上帝的子民。昏君亚哈执政时,俄巴底身处高位却敬畏上帝,当亚哈和耶洗别追杀以利亚和其他上帝的先知时,俄巴底保护了这些先知。在末时,上帝也会预备这样的人,在情况紧迫时就会显明出来。

尼哥底母收获的真理

尼哥底母来寻找耶稣,用一句普通的社交辞令作为进阶,“拉比,我们知道你是由上帝那里来作师傅的;因为你所行的神迹,若没有上帝同在,无人能行。”(约3:2)尼哥底母带着复杂的心情来见耶稣,他主动沟通表明积极的心愿,他用说一句恭维的话当作接近耶稣的方式。耶稣的神性以及四周被圣化的氛围,带给他一种精神压力。他表面沉稳,内心紧张,就安抚自己尽量放松,用平稳的口气与耶稣交谈。基督用洞察人心的眼光,看明尼哥底母的一生。

就像用杖打小茴香,用棍打大茴香,耶稣善于用不同的方法对待不同的人。耶稣知道尼哥底母是一个渴慕真理的人,就要用最直接的方法把真理给他,所以耶稣直截了当地回答:“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人若不重生,就不能见上帝的国。”(约3:3)“实实在在”就是“阿们”的原意,耶稣向他表明自己名为“阿们”。

耶稣以极其真诚的态度说明了人要重生的必要性,若不重生就连见天国也不配,这话使情绪紧张的尼哥底母产生了观念被颠覆的不适感,他带着揶揄的语气反问耶稣:“人已经老了,如何能重生呢?岂能再进母腹生出来吗?”(约3:4)初信犹太教的异教徒往往被比作新生儿,意表重生了。耶稣讲的重生,尼哥底母是熟悉的,知道不是照着字面解释的,但他却佯装糊涂,因为他自视甚高。他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以色列人,又是严格遵守上帝的诫命和各样规条的法利赛人,位高权重,乐善好施,人品极佳,深受众人敬重。所以,他认为自己在上帝的国里肯定有份。可是耶稣却毫不婉转、一针见血地指出他需要重生,拥有新生命,如此才能见上帝的国,这就引起了尼哥底母的讽刺挖苦。耶稣深知他的内心,继续以庄对谐,坦诚相告:“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人若不是从水和圣灵生的,就不能进上帝的国。从肉身生的就是肉身;从灵生的就是灵。”(约3:5,6)

尼哥底母知道施洗约翰所传悔改的洗礼。施洗约翰曾经作见证说:“有一位能力比我更大的要来,我就是给他解鞋带也不配。他要用圣灵与火给你们施洗。”(路3:16)从水生的是指悔改的洗礼;从圣灵生的是指接受耶稣所传的福音信息,领受十字架上主流宝血的功劳,并有圣灵的风吹在心里,愿意信上帝并顺从他,这就是重生的真理。耶稣真诚地对尼哥底母说:“我说:‘你们必须重生’,你不要以为希奇。风随着意思吹,你听见风的响声,却不晓得从哪里来,往哪里去;凡从圣灵生的,也是如此。”(约3:7,8)

耶稣此时以感性的角度给他讲道,向他举例说明对风的理解。欧阳修曾在夜里听到声音恰似金戈铁马,恍如幽咽琴声,出去寻找后才知道是“风在树中”,他看到树叶摇动就感知风在树中。另有六祖慧能在法会上听到两个人在争辩,他们是因风吹幡动而争论,一人说是幡在动,另一人说是风在动,最后慧能用一句话就止息了纷争。他说:不是幡在动,也不是风在动,而是你的心在动。活人的思想反映外界的情形,死人对此是没有感知的。众人惊叹,就请他上台讲解。我们通过风吹的果效而可知道风的存在,却不能直接看见风。

圣灵感动的果效可以从人的外在表现出来。比如,某些初信主的姐妹那夸张暴露的衣装换成了朴素得体的衣装,也舍弃了不健康的饮食,言谈举止变得温文尔雅,可见人的重生不是局部修改,而是整体变化,成为新造的人,意念、言语、行为都与上帝的性情有份。通过查考圣经真理、听传道人讲道、默想耶稣生平,能给我们带来改变。默想耶稣使我们像耶稣那样对待别人。

圣灵感动人心,让人在圣工需要时提取过去存记的真理,或引人完全归向基督,这是圣灵长期忍耐、持续默化更新最终达成的结果。就像十字架上那悔改的强盗对主说:“耶稣啊,你得国降临的时候,求你记念我!”(路23:42)强盗的悔改并非出于偶然,也不是刹那间的感动,这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是圣灵长期默化的结果。

悔改的强盗固然能进入得救的行列,但我们千万不要拿永生作赌注,误以为当下只管尽情享受肉体及眼目的情欲所带来的罪中之乐,漠视永恒的事,直到基督再来的兆头出现的最后时刻再悔改,以赢取永生,这是与撒但掷骰子,赌的是在最后时刻自己能悔改;然而,最终的结局往往是失败。

出埃及记记载的那些被火蛇咬伤的以色列民就有这样的例证。当摩西遵照上帝的吩咐造了一个铜蛇挑在杖上,告诉他们仰望铜蛇就必得医治;有很多人仰望铜蛇便得了医治,但还有些人不相信,就不看,及至他们想看时,却连抬头睁眼的力量都没有了,再也没有机会仰望那铜蛇。所以,我们的永生是实实在在的,信靠上帝也是实实在在的。

格拉森那两个被鬼附的人比那些不肯仰望铜蛇的以色列民稍强一些。他们是被魔鬼捆绑,这是因情欲的不节制而导致的结果。当他们听到耶稣的名声想来求助时,本想开口求耶稣怜悯他们,但一开口却说出了魔鬼的话。耶稣洞察人心,知道他们的内心是要寻求医治,虽然他们心中只有一线模糊的亮光,如同将残的灯火,耶稣却没有吹灭。而那些不肯仰望救主的以色列民众的心中连一线亮光也没有。所以,为了得救的一刹那,我们要用一生去预备迎接基督再来。

尼哥底母对耶稣所讲重生的事感到惊奇,问道,“怎能有这事呢?”耶稣回答说:“你是以色列人的先生,还不明白这事吗?”耶稣向他发出诚恳的责备,并且再次对他说:“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我们所说的,是我们知道的;我们所见证的,是我们见过的;你们却不领受我们的见证。我对你们说地上的事,你们尚且不信;若说天上的事,如何能信呢?除了从天降下、仍旧在天的人子,没有人升过天。摩西在旷野怎样举蛇,人子也必照样被举起来,叫一切信他的都得永生。上帝爱世人,甚至将他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他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因为上帝差他的儿子降世,不是要定世人的罪,乃是要叫世人因他得救。信他的人,不被定罪;不信的人,罪已经定了,因为他不信上帝独生子的名。光来到世间,世人因自己的行为是恶的,不爱光倒爱黑暗,定他们的罪就是在此。凡作恶的便恨光,并不来就光,恐怕他的行为受责备;但行真理的必来就光,要显明他所行的是靠上帝而行。”(约3:9-21)

耶稣向尼哥底母讲道,真诚地告诉他重生是藉着水和圣灵。尼哥底母虽然听了施洗约翰所讲的关于悔改的道理,内心却没有改变,不觉得自己有罪需要圣灵的洗礼,他没有省察己心。重生不但要藉着水和圣灵,还要仰望救主,相信他赎罪的功劳,摩西在旷野举起的铜蛇并不能使罪得赦免,使人得蒙医治;乃是因着人爱上帝并顺从他,才蒙了上帝的护庇。信心之手能穿越云层,抓住上帝的宝座,但信心并不是功劳,因为信心也是上帝所赐的;悔改的心和赦罪的恩都是上帝所赐。

聪明人凭有限的智力无法领会救赎的大工,因为这奥秘超乎人的理性与智能。一个出死入生、脱离罪的捆绑、得自由和释放的人,才能够体会到上帝的救赎之爱。摩西举起的铜蛇象征着基督耶稣,耶稣取了罪身形状,为人担罪而死,惟有仰望他才能有重生的盼望。

尼哥底母的改变

耶稣与尼哥底母谈道中深刻揭示了有关重生的宝贵真理。第一,重生的必要,人若不重生就不能见上帝的国。第二,重生的表现,风随着意思吹,你听见风的响声,却不晓得从哪里来,往哪里去;凡从圣灵生的,也是如此。第三,重生的方法,藉着水和圣灵,仰望救主耶稣。尼哥底母接受了这道,圣灵在他心里所动的善工透过他的言语行为表现了出来。在犹太公会的领袖想要捉拿耶稣时,尼哥底母拦阻他们的计划,说:“不先听本人的口供,不知道他所作的事,难道我们的律法还定他的罪吗?”(约7:51)公会成员因为尼哥底母的言论而排斥他。

经过与耶稣的会谈,尼哥底母的信仰产生了彻底的变化。耶稣在十字架上被高高举起时,他远远看到就跪下来。他想起耶稣在橄榄山上所说的话:“摩西在旷野怎样举蛇,人子也必照样被举起来。”那高举的铜蛇象征着救主的牺牲与救赎。经上说:“我若从地上被举起来,就要吸引万人来归我。”(约12:32)尼哥底母就此跟从了耶稣。

尼哥底母与耶稣的那次秘密会谈所发出的光,也照亮了髑髅地的十字架,见证耶稣真是救赎主。耶稣等了尼哥底母三年时间他才真正悔改。我们传福音时若遇到迟迟没有归主的人,要常常为他祷告,也要回想尼哥底母归主的过程和表现。当救主耶稣被钉十字架,他将耶稣的身体取来安葬;当门徒传福音遭到逼迫,他用自己的财富给予支持,虽然他受人排斥,也因此变得贫穷了,但他心里却越来越富足。

所以,“当将你的粮食撒在水面,因为日久必能得着。”(传11:1)。今天也有等待重生的人,或许也要等待很长的时间他们才能表现出真信仰。我们也要作重生的人,接受悔改的洗礼和圣灵的洗,让圣灵在我们内心运行,促动我们的生活变化。重生只有一次,以后就是经历成长圣化的过程,每天要在基督里不断更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