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可福音》
安息日学研经指引
学课 2024年第3季7~9月
作者:托马斯.薛弗
第5课
《湖边的神迹》
7月27日~8月2日安息日下午
阅读本周学课经文:
可4:35-41;诗104:1-9;可5:1-43;民27:17。
存 心 节:
耶稣不许,却对他说:“你回家去,到你的亲属那里,将主为你所做的是何等大的事,是怎样怜悯你,都告诉他们。”(马可福音5:19)
耶稣的事工主要集中在加利利,特别是加利利海及其周边地区,该湖(编注:加利利海于旧约时代名为“基尼烈湖”,另有“革尼撒勒湖”之称)长约21公里,宽约13公里;是该地区最大的水域,也是附近人们的生活中心。
〈马可福音〉第4章以耶稣和祂的门徒横渡加利利海作为结束。当暴风雨来临时,耶稣命令暴风及海浪使其平静。〈马可福音〉第6章也有类似的场景,但这次是耶稣行走在水面上,朝船上的门徒走去。在这些水上场景之间,有耶稣在陆地上所行的许多神迹,以及祂的门徒们的第一次宣教活动。这些故事是本周研究的主题。
这些戏剧性故事的重要特点是让读者了解耶稣是谁。祂能够平息风暴,医治被鬼附身的人,医治一个仅仅碰触祂衣服的妇人,使一个死去的女孩复活,在祂的家乡传道,差派祂的门徒去传道,用几块饼和鱼就喂饱了五千人,在水面上行走─这些令人难以置信的能力展现,让门徒们更了解祂就是上帝的儿子。
■研究本周学课,为8月3日安息日预备。
星期日 7月28日
第5课 湖边的神迹
【平息暴风】
阅读可4:35-41。关于耶稣是谁,我们可以从这故事中学到什么?
在〈马可福音〉第4章的开端,耶稣踏上小船,教导岸上的群众。在可4:10-12中,祂似乎已经下船并与门徒私下交谈。此时经过一整天的教导,当耶稣“仍在船上”时,门徒就和祂一同上了船;换句话说,他们非常疲惫。祂立即在船尾的垫子上睡着了。湖上起了大暴风,当门徒叫醒耶稣时,船已经有沉没的危险。戏剧化的是,耶稣出口命令风浪静止。湖面上立时风平浪静。可以理解的是,门徒们对于耶稣神力的展现深深胆怯。
阅读诗104:1-9。在这段经文里,耶和华呈现的画面与平静风海的基督之间相比如何?
可4:35-41的故事符合常见的圣经模式,即“神显”─上帝或祂的一位天使的显现。这类事件有五个共同特征:❶神圣能力的展现;❷人类的恐惧;❸“不要害怕”的命令;❹上帝或天使出现的启示话语;以及❺人类对于启示的反应。以上五种特征有四种均出现在这个故事中─暴风的平息是神力的展现,门徒们的恐惧是人类的恐惧。“为什么胆怯?”的提问就是要他们“不要害怕”。门徒问“这到底是谁?”,是人类的反应。唯一缺少的是启示的话语。这个缺失的细节融入了一个贯穿〈马可福音〉全书的启示/保密主题,关于耶稣身份的真相将浮出水面。这里门徒的问题是:“这到底是谁,连风和海也听从他了?”这提问促使读者填补启示中缺少的答案─祂就是上帝的儿子。
思考上帝的能力;你如何学会倚靠这能力并在生活中的大小事物上都相信它?
星期一 7月29日
第5课 湖边的神迹
【你能听到喊叫声中的低语吗?】
阅读可5:1-20。从这个令人惊奇的叙述中,我们可以学到什么关于善恶之争的知识,以及耶稣的大能呢?
如果说在湖上度过的前一晚是如此令人难忘,那么第二天早上抵达格拉森的经历也同样令人印象深刻。这被鬼附之人的历史以令人心碎的细节展开了。他挣脱所有的捆绑,住在坟墓里,用石头砍自己。“总没有人能制伏他”(可5:4)─然后他遇见了耶稣。
那人冲向耶稣─没有提及门徒(他们可能都逃跑了)。当那人走近耶稣时,他就俯伏在祂面前。英文圣经使用“felldown”一词是译自希腊文动词proskyneō,通常译为“敬拜”(编注:中文圣经亦使用“拜”形容)。这人看得出来耶稣是可以帮助他的人。但当他张开嘴时,他体内的邪灵就向耶稣大喊大叫,耶稣能听到这人微小的求救声被邪灵的呼喊声盖过了。当他们要求被释放到猪群中时,耶稣允许他们进入猪群。整个猪群大约有两千只,牠们都冲下山崖,淹死在水中。这对饲主来说是一场极大的经济损失。
令人惊讶的是,邪灵确切地知道耶稣是谁,他们也知道自己在祂面前是无能为力的,这就是为什么他们曾两次“求耶稣”(可5:10,12)按他们的要求去做。显然,他们知道祂比他们更有能力。
这故事有两个最重要的特点:首先,根据旧约律法,这里面充满了不洁净或污秽仪式的物品。坟墓和死人都是不洁净的(民19:11,16),流血亦使人不洁净(利15),就连猪也是不洁净的(利11:7)。
其次,凌驾于这一连串不洁事物之上的,是善恶势力之间的来回交锋。耶稣赶鬼(耶稣得两分),鬼杀死了猪(撒但得两分)。镇上的人要求耶稣离开(撒但得两分),但耶稣差遣被治愈的人作为祂的见证人(耶稣得三分)。从某些方面来说,这人是最不可能成为传教士的,可是他却有一个绝对令人惊叹的见证要传讲。
关于耶稣能力的描述,你可以从中得到什么希望来帮助你解决困难?
星期二 7月30日
第5课 湖边的神迹
【与耶稣一起经历高山低谷】
阅读可5:21-24,睚鲁有哪些特别突出的特征?
像睚鲁这样的宗教领袖一般都不是耶稣的朋友(见可1:22;3:2,6;路13:14)。所以,他很可能已处在绝望边缘。睚鲁跪在耶稣面前的举动就体现了这种绝望。他的恳求对任何父母来说都是可以理解的─他的女儿快要死了,但他相信耶稣可以帮助他。耶稣一言不发地和这位父亲回到他家去。
阅读可5:25-34。是什么阻碍了耶稣前往睚鲁家的进程?
故事突然切入另一个令人怜悯的场景─某位妇人经历了十二年的可怕疾病。睚鲁和女人的故事是〈马可福音〉中的第二个三明治叙事结构(见可3:20-35及第3课内容)。在这个故事中,两个截然不同的人物─睚鲁和女人,都向耶稣寻求帮助。
那女人走到耶稣身后,摸祂的衣服,她立刻就好了。但耶稣停下来问道:“谁摸我的衣裳?”
本来病入膏肓的女人突然好了。然而,她担心耶稣会对所发生之事感到不快。对她个人来说,这是十分忐忑不安的过程。但耶稣不但要治愈她的身体,也要治愈她的灵命。
然后,叙述场景再次回到睚鲁身上(见可5:35-43)。对那管会堂的人来说,他在此过程中心里也是七上八下。除了彼得、雅各和约翰之外,耶稣不允许其他人和祂与父母同去。耶稣说女孩没有死,而是睡着了。祂赶走了所有前来哀悼的人,然后走进已逝女孩所在的房间。祂握住她的手,说:“大利大,古米”,马可将这句话翻译为:“闺女,我吩咐你起来。”实际上,“大利大”一词的意思是“羊羔”,是对家里孩子的一种昵称。保守秘密的命令是贯穿整部〈马可福音〉之启示/保密主题的一部分,它将指出耶稣的身份,而这是到了最终连祂也无法隐藏的。
星期三 7月31日
第5课 湖边的神迹
【拒绝和接待】
阅读可6:1-6。耶稣的乡亲们为何拒绝祂?
通常,当一个来自小镇的人物变得受欢迎时,家乡的人们也因受到关注而与有荣焉。可是拿撒勒不是这样。他们对耶稣作为教师和医治者的成功感到愤怒和惊讶。祂从一位木匠到教师的转变对他们来说似乎很难接受。也可能有人对祂在迦百农所行的大部分神迹抱持敌意(参考路4:23)。在此之前祂已经和祂的家人发生了分歧(可3:31-35)。
阅读可6:7-30,十二使徒的使命与施洗约翰被斩首有何对比?
这是〈马可福音〉中的第三个三明治叙事结构(见第三课)。十二使徒要将耶稣的信息传遍到世界各地的使命,与施洗约翰的监禁和沉默形成鲜明的对比。门徒们被告知要轻装简从并依靠他人的支持。这种策略实际上使传教士们依赖他们所服务的人,这有助于将他们与那些需要他们信息之人产生联系。
但施洗约翰与希律及其家人之间却没有这种关联。约翰之死以令人震惊的细节叙述,披露了希罗底是如何利用了希律的矛盾和欲望。希罗底的女儿也看似怪异地在这阴谋上加了一笔,要求把施洗约翰的头放在盘子上。
当施洗约翰那号角之声消失的同时,十二使徒却宣扬悔改的信息,就像施洗约翰曾经做的那样。约翰的死预示着耶稣的死。约翰被处死、埋葬,并有人宣称他从死里复活(可6:14-16,29),就像耶稣一样(可15和16章)。这些平行的故事预示着耶稣和祂的跟随者即将面临的危机。
你是否曾经像耶稣一样遭人拒绝,或经历一些难以理解的危机?你从这些经历中学到哪些事,可以在下次发生类似情况时对你有所助益?
星期四 8月1日
第5课 湖边的神迹
【一位不同的弥赛亚】
阅读可6:34-52,耶稣和祂的门徒面临了什么问题,又是如何解决的?
门徒传道回来后,就跟随耶稣到加利利海东岸的一个偏远地区休息。但在他们之前,已经有五千人到达了这地点。耶稣看见他们就像没有牧人的羊。祂用整天的时间来教导他们。
到了晚上,门徒建议让群众回去寻找食物,但耶稣告诉他们要去喂饱群众。接下来的对话(可6:35-38)表明,门徒们正在以人的方式思考如何解决这问题。然而,耶稣奇迹般地只用五饼二鱼就喂饱了这一大群人,并且解决了问题。
这故事的特点融入了耶稣时代对于弥赛亚的一种普遍概念。人们期望弥赛亚将以色列人从敌人手中解救出来,带来正义与和平。沙漠环境中大批男性的出现会带有反抗的军事色彩(比较约6:14、15;徒21:38)。
这样的概念在耶稣看到百姓就像“羊没有牧人一般”的说法上得以突显,这部分引自民27:17,其中摩西请求上帝为以色列人指定一位接替他的领袖。这关于上帝子民的牧人之措词也出现在旧约的其他地方,通常是指以色列人缺乏领袖或君王(比较王上22:17;代下18:16;结34:5、6)。
然而,耶稣并没有满足他们错误的期望。相反,祂打发门徒们离开,解散人群。祂并没有领导一场针对罗马的叛乱,而是做了什么呢?祂退到山上祷告─这是出乎人们预料之外的。
人们普遍认为弥赛亚是解放以色列人的君王,然而祂却是将人们从罪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的那一位。祂在水面上走向门徒的举动表明祂确实是自然界的主。但祂来不是为了统治,而是为了舍命作多人的赎价(可10:45)。
这故事如何告诉我们正确理解预言是多么重要?如果对基督第一次降临的误解给某些人带来了灾难,那么关于祂第二次降临的误解,将更可能给一些人带来同样的灾难吗?
星期五 8月2日
第5课 湖边的神迹
进修资料
阅读怀爱伦《历代愿望》〈住了吧!静了吧!〉和〈信心的抚摸〉两章,原文第333-348页。
“凡接受上帝训练的人,务要显示一种与世界及其风俗习惯不同的生活。在获得认识上帝旨意的事上,每一个人需要有一种亲身的经验。我们必须个别地听祂对我们的心灵说话。当万籁俱寂,我们安静地在祂面前等候时,心灵的静默,就使上帝的声音格外清楚。祂吩咐我们,“你们要休息,要知道我是上帝。”(诗46:10)惟有在这里才能得到真正的安息。这也是一切为上帝工作者的有效准备。在熙来攘往的群众和人生的忙碌紧张中,那能这样得到振奋的人,就有光明和平安的气氛围绕着他。他的生命必发出香气,并显示一种能达到人心的神能。”——怀爱伦,《历代愿望》,原文第363页。
“他们不知足的心意发出疑问说:耶稣既然能行他们目睹的这许多奇妙的事,岂不也能把健康、力量和财富赐给祂一切的子民,解救他们脱离压迫者的手,以权柄和尊荣使他们升高吗?祂自称是上帝所差来的,而又拒绝作以色列的王,这是他们所百思不解的。祂的拒绝作王被他们误会了。许多人认为祂不敢公然称王,是因为祂自己也怀疑自己使命的神圣性质。于是他们就生了疑心,撒但所撒的种子便结出果子来,就是误会和背道。”——同上,原文第385页。
讨论问题
①如果有人问:耶稣把你从什么景况中解救出来,你会如何回答?
②讨论为何上帝有时会允许像施洗约翰这样的好人被关进监狱并被处决。尽管面临这些困难,我们仍能找到什么安慰或希望呢?
③对于一个资源匮乏的教会来说,喂饱五千人的神迹带有什么样的教导?
④将当今对于耶稣的流行观点与〈马可福音〉第5和6章中耶稣的形像进行比较。那些企图利用耶稣谋取政治权力并统治他人的人会如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