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启预/言简讲|第71讲 罗马皇帝君士坦丁
- 但启预言简讲(小迟长老)
- 2025-02-04
- 5603
注:第67-74讲属于第26课内容【南方王与北方王的争战】
第71讲 罗马皇帝君士坦丁
(音频比文稿内容更丰富)
但11:23 与那君结盟之后,他必行诡诈,因为他必上来以微小的军成为强盛。
这里说:他要与立约之君结盟,这是指着君士坦丁皇帝接受基督教而说的。从提庇留直到戴克里先,罗马皇帝断断续续基本上一直是逼迫基督教的。但是到了君士坦丁的时候,他却一反前例地停止了对基督教的逼迫。由于当时基督徒的人数达到了罗马全国人口的一半,于是他想利用基督教来巩固自己的统治。虽然君士坦丁自称信奉基督教,但他的动机却是不纯正的。正如预言所说:“与那君结盟之后,他必行诡诈”
在公元306年,当君士坦丁兴起掌权的时候,只有在约克的驻防军拥立他为帝王,而这是一支人数比较少的军队。当时罗马帝国内共有六人争夺帝位,然而君士坦丁由于采取了亲善基督教的策略,以致得到了许多人的拥戴。后来,他鼓动军队英勇作战,最终击垮了各路敌手。正如预言所说:“他必上来以微小的军成为强盛”
但11:24 趁人坦然无备的时候,他必来到国中极肥美之地。
肥美之地本来是指耶路撒冷,但在这里应该从属灵的角度来解释,它应该是指属灵的以色列人聚集的地方,也就是教会。在君士坦丁信奉基督教之后,他的权势逐渐渗入到教会当中,并且支配宗教的信仰。当时的教会领袖由于追求表面的复兴和属世的尊荣而与皇帝勾结在一起。从此,世俗化的精神和异教的理论开始侵蚀信徒的灵性。但是,因着基督徒处在安逸当中,享受着国家优厚的待遇,许多信徒对于这样的事实并没有留心发现。正如圣经所预言的,在他们打盹睡觉、坦然无备的时候,撒但便得了掩盖真理、入侵人心灵的机会。
但11:24 ……行他列祖和他列祖之祖所未曾行的,将掳物、掠物和财宝散给众人。
根据历史的记载,君士坦丁把之前的罗马皇帝所没收的教会财产全部归还给了基督徒,并且他自己还提供大量资金支持基督教的发展。正如这里所说:他“将掳物、掠物和财宝散给众人”,这是多么准确的表达。君士坦丁一反前例地改信了基督教,并且如此亲善基督教,这和先前的那些信奉异教的罗马皇帝的作法是截然相反的。正如预言所说:他要“行他列祖和他列祖之祖所未曾行的”
但11:24 ……又要设计攻打保障,然而这都是暂时的。
这里的“保障”是指天上的圣所,也就是有基督在其中从事救赎事业的地方,那是所有悔改信主之人的保障,是真理的中心所在,是犯罪的世人唯一能够脱离死亡的避难所。君士坦丁为了控制基督教,他就想方设法笼络宗教领袖们的心,给予他们世俗权利,使教会腐化,甚至他还妄想干涉圣经的信仰。最终,在宗教领袖们的同意和支持之下,他成功获得了政治与宗教的联合。但正如预言所说:“这都是暂时的。”在公元476年,罗马帝国就灭亡了。
但11:25-26 他必奋勇向前,率领大军攻击南方王。南方王也必以极大极强的军兵与他争战,却站立不住,因为有人设计谋害南方王。吃王膳的,必败坏他。他的军队必被冲没,而且被杀的甚多。
到这个地方又出现了南方王。我们知道,预言中的南方王本来是指埃及,但是埃及国早在公元前30年被罗马吞并,所以它作为南方王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而这个时候,理吉纽所统治的东部罗马帝国正好包括埃及在内。与此同时,君士坦丁则统治西部罗马帝国。所以这里的南方王应该是指理吉纽,他是君士坦丁的政敌,而北方王则是指君士坦丁,这正是接下来的南北方王之战。
预言说:“他必奋勇向前,率领大军攻击南方王,南方王也必以极大极强的军兵与他争战,却站立不住”在公元323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率领十五万士兵向理吉纽宣战,而理吉纽则以十六万五千军兵来迎战。结果,拥有更多兵力的理吉纽却被奋勇向前的君士坦丁彻底击溃,正如圣经所预言的。
预言继续说:“因为有人设计谋害南方王,吃王膳的,必败坏他”这里预言了理吉纽死亡的原因。他的将领不忠于他,他的军队向君士坦丁投降,他本人后来也被背信地杀死。在理吉纽战败后,君士坦丁本来发誓向他保证存留他的性命,但是第二年却被暗中杀害。后面说:“他的军队必被冲没,而且被杀的甚多”在这次战争中,理吉纽的军兵一共死了三万四千人。正如圣经所预言的。
但11:27 至于这二王,他们心怀恶计,同席说谎,计谋却不成就。因为到了定期,事就了结。
预言说:这二王“心怀恶计,同席说谎”,是什么意思呢?在公元313年,君士坦丁和理吉纽联合发布了“米兰敕令”,从此允许基督徒享有完全的信仰自由。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罗马帝国对基督教的逼迫停止了。但是,他们两个人的共同目的都是想利用基督教来巩固自己的政权。但是,他们的计谋却不成就,“因为到了定期,事就了结”最后这些势力都过去了,历史正如圣经所预言的。
但11:28 北方王必带许多财宝回往本国。
公元323年,君士坦丁打败了理吉纽,这件事标志着罗马帝国被统一起来。当君士坦丁返回首都罗马城的时候,他从先前理吉纽统治下的东南部地区夺取了许多财宝。
但11:28 ……他的心反对圣约,任意而行,回到本地。
这里的“圣约”是指恩典的约,也就是救赎的约。君士坦丁虽然表面上悔改信奉基督教,但其动机却不纯。特别是在他统一了整个罗马帝国之后,大权独揽。他作为皇帝常常向教会发号施令。并且在他改信基督教之后,还继续保持了罗马异教最高祭司的称号。在君士坦丁统治的时期,罗马帝国铸造了一种钱币,上面刻有太阳神与他并列的图案。也就是说,他把自己看成是神,希望赢得人们的崇拜。君士坦丁在临终的时候才受洗,却还自诩为“主教的主教”,而且在新铸银币上刻有皇帝的脚踏在龙的头上。正如预言所说:“他的心反对圣约,任意而行。”
但11:29 到了定期,他必返回,来到南方。后一次却不如前一次。
君士坦丁前一次来到南方,是和理吉纽争战。那个时候,他打了胜仗,并且统一了整个罗马帝国。但是这里说,他还要第二次来到南方,这里预言到罗马帝国的迁都。
在公元330年,君士坦丁将帝国的京都从西部罗马城迁移到了东部的拜占廷,并且将这个城改名为君士坦丁堡。他这次迁都的目的,原是想藉此加强与巩固对罗马整个帝国的统治,但结果却适得其反。由于将帝国的京都迁移到君士坦丁堡,结果造成了以后东、西罗马帝国永久分裂的局面。又由于将帝国的中心转移到了东部罗马,结果使得西罗马相对更加削弱。终于,到了公元476年,在蛮族势力的入侵之下,西部罗马帝国灭亡了。这样就完全应验了圣经的预言:“到了定期”,也就是到了公元330年;“他必返回,来到南方”,也就是将京都迁到君士坦丁堡;“后一次却不如前一次”,因为这次迁都的结果造成了罗马帝国的分裂,并且加速了西部罗马帝国的灭亡。
此文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