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的慈爱与公义》
安息日学研经指引
学课‧2025年第一季度1-3月
作者:
约翰 C · 佩克汉(John C. Peckham)
第4课
《富含情感和怜悯的上帝》
1月18日~1月24日安息日下午
阅读本周学课经文:
诗103:13;赛49:15;何11:1-9;太23:37;林后11:2;林前13:4-8。
存心节:
“妇人焉能忘记她吃奶的婴孩,不怜恤她所生的儿子?即或有忘记的,我却不忘记你。”(以赛亚书49:15)
情绪通常被认为是不受欢迎且应该避免的。对某些人来说,情绪在本质上属于非理性,因此,优秀的男性或女性多半都不会被描述为“情绪化”。在一些古希腊哲学概念中,一个被誉为“理性”的人(大部分),通常不是不为情所动,就是能透过非情感的理性来掌控自己的情绪。
是的,不受约束的情绪可能会带来问题。然而,上帝创造了具有情绪的人,而整本《圣经》都显示上帝本身也有着深刻的情绪。如果上帝能够体验深刻的情绪,正如《圣经》一贯描述的,那么情绪在本质上就不是件坏事或不合理之事——因《圣经》中的上帝是完全良善,并且拥有完美的智慧。
事实上,认识到上帝对我们的爱是一种深刻的情感之爱,可以让我们从中得到一些美丽的真理,但始终要注意的是:上帝的爱(情感或其他的)是完美的,不该被视为与人的情绪相同。
■ 研究本周学课,为1月25日的安息日预备。
星期日 1月19日
第4课 富含情感和怜悯的上帝
【超越母爱】
也许人类经验中最伟大的爱,就是为人父母者对孩子的爱。《圣经》常用亲子关系的比喻来描绘上帝对人奇妙的怜悯,并以此强调上帝的怜悯,比起人类在同样情感上最深刻、最美的表达,都还要强烈得多。
阅读诗103:13,赛49:15和耶31:20。关于上帝慈悲的本质和深度,这些经文如何描绘?
根据这些经文,上帝待我们如祂心爱的孩子,爱我们就像慈爱的父母爱孩子。然而,正如赛49:15所说,母亲也可能“忘记她吃奶的婴孩”或“不怜恤她所生的儿子”,但上帝永远不会忘记祂的孩子,祂的怜悯也永不消失(哀3:22)。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和许多其他描述上帝丰富慈爱之经文中所使用的希伯来文术语 raḥam,被认为是源自“子宫”一词(reḥem)。因此,正如学者指出,上帝的怜恤是一种“子宫般的母爱”。事实上,它比任何人类的怜悯都更伟大,甚至比母亲对新生儿的慈爱更多。
根据耶31:20,上帝将与祂立约之子民视为祂的“爱子”和“可喜悦的孩子”,尽管事实上他们经常背叛祂并使祂伤心。即便如此,上帝还是宣告“我的心肠恋慕他”并且“必要怜悯他”。这里的“怜悯”即上述用来表示神圣慈悲(raḥam)的同一术语。此外,“我的心肠恋慕”这句话可直译为“我的五脏六腑在咆哮”。这描述一种神圣情感并发自内心的语言,象征上帝对祂子民深切的慈爱。尽管他们不忠,上帝仍向祂的子民持续赐予丰富的慈悲与怜悯,且超出所有合理的期望。
对我们当中的一些人来说,认识上帝对我们的慈爱就像慈爱父母一样使我们深感安慰。然而,有些人可能会因为父母并不爱他们而感到挣扎。上帝还能透过哪些方式向这些人显明祂的慈悲呢?
星期一 1月20日
第4课 富含情感和怜悯的上帝
【撕心裂肺的爱】
上帝对人类深不可测的慈悲之爱在何西阿身上彰显出来。上帝吩咐先知何西阿说:“你去娶淫妇为妻,也收那从淫乱所生的儿女;因为这地大行淫乱,离弃耶和华。”(何1:2)〈何西阿书〉第1章后来描述了上帝与祂子民的关系,但用的是慈父对孩子的比喻。
阅读何11:1-9。这些经文如何生动地体现上帝爱祂子民并关心他们的方式?
上帝对祂子民的爱就像父母对孩子的慈爱。《圣经》使用了教导小孩走路的比喻;把心爱的孩子抱在怀里,提供疗愈和支持,并温柔地照顾祂的子民。《圣经》也指出上帝“抚养”祂的子民“如同人抚养儿子一般”(申1:31)。“祂以慈爱和怜悯救赎他们”,并“在古时的日子常保抱他们,怀揣他们”(赛63:9)。
与上帝坚定不移的信实相反,祂的子民一再背逆,最终将祂推开,给自己带来审判,使上帝深感忧伤。上帝是慈悲的,但祂也是绝对公义的(正如我们将在后面学课中看到的,爱和公义相辅相成、并行不悖)。
你是否曾因某事心烦意乱,甚至因此感到胃在翻搅?这就是上帝对祂子民用情之深的比喻。心里急痛、慈悲发动的情景,是表达深情的惯用语,这样的比喻对上帝或人都适用。
这种同情心被点燃(kamar)的情形,也被用在来到所罗门跟前的两名妇女身上,她们都声称孩子是自己的。当所罗门命令将婴儿剖成两半时(其实他无意伤害孩子),这个情节描述了真母亲的情绪反应(王上3:26;与创43:30比较)
只要是当过父母的人大都明白这一课的内容。世上没有任何爱可以与之相比。这如何帮助我们理解上帝对我们的爱?我们可以而且应该从这种理解中得到什么安慰?
星期二 1月21日
第4课 富含情感和怜悯的上帝
【耶稣的怜悯】
《新约》也使用与《旧约》相同的情景来描绘上帝的怜悯。保罗称父为“发慈悲的父,赐各样安慰的上帝”(林后1:3)。此外,保罗在弗2:4中解释说上帝“有丰富的怜悯”,并“因他爱我们的大爱”救赎人类。
在各种比喻中,基督自己一再使用发自肺腑且揪心的情绪语言来描述天父的怜悯(太18:27;路10:33;15:20)。《旧约》和《新约》中描述神圣怜悯的语言也可见于福音书中,用来描述耶稣对处于困境之人富有怜悯的回应。
阅读太9:36;14:14;可1:41;6:34和路7:13。另参考太23:37。这些经文如何阐明基督因人们的困境而动了慈心?
福音书中多次提到基督为处于困境或有需要之人深感同情。他不仅怜恤人们,也满足他们的需求。
是的,耶稣也为祂的子民哀叹。人们可以想象当基督眺望整座耶路撒冷城时,祂眼中饱含的泪水——“我多次愿意聚集你的儿女,好像母鸡把小鸡聚集在翅膀底下,只是你们不愿意。”(太23:37)在此我们看到基督的哀叹与《旧约圣经》中对上帝的描述相符 。事实上,许多圣经学者指出,鸟儿照顾雏鸟的情景仅出现在古代近东的叙述中。在此许多人亦看见了申32:11中的情景,上帝如同一只盘旋在空中的鸟,保护并照顾它的雏鸟。
没有什么比耶稣自己更能体现出上帝对我们伟大慈悲的爱——耶稣为我们舍己,这是爱的终极表现。然而,基督不仅是上帝的完美形像,祂也是人类的完美典范。我们如何效法基督,专注于他人的实际需要,不仅是宣扬上帝的爱,也以切实的方式展示呢?
星期三 1月22日
第4课 富含情感和怜悯的上帝
【忌邪的上帝?】
《圣经》中的上帝是“慈爱的上帝”。在希伯来文中,上帝被称为 el raḥum(申4:31)。el的意思是“上帝”,而raḥum是慈爱raḥam字根的衍生字。然而,上帝不仅被称为慈悲的上帝,也被称为“忌邪”(jealous)的上帝(el qana)。正如申4:24所说 :“耶和华你的上帝乃是烈火,是忌邪的上帝。”(参申4:24;6:15;书24:19;尼1:2)
林前13:4宣称“爱是不嫉妒(jealous)”;那么,上帝为什么是“忌邪的上帝”呢?阅读林后11:2,并思考在整本《圣经》的叙述中,上帝的子民如何对祂不忠(例如参诗78:58)。这些经文对理解神圣的“嫉妒”或“愤恨”有何启发?
上帝的“嫉妒”经常遭人误解。如果你称某人为嫉妒的丈夫或妻子,这可能不是恭维。“嫉妒”一词在许多语言中通常具有负面含义。然而,在《圣经》中,神圣的嫉妒并没有负面意义。这是一个充满爱的丈夫只对妻子怀有的适当情感。
虽然这是一种与爱对立的嫉妒(林前13:4),但根据林后11:2,却是出于好意且公正的“愤恨”。保罗称之为“上帝那样的愤恨”(林后11:2)。上帝的嫉妒永远是公正的,对其最适当的形容是上帝对祂子民炽热的爱。
上帝对祂子民的热情(qana')源自于祂对他们深切的爱。上帝渴望与祂的子民建立一种排他的关系;唯有祂才是他们的上帝。然而,上帝常被描述成一位被漠视的爱人,祂的爱是没有回报的(参考何1-3;耶2:2;耶3:1-12)。因此,上帝的“嫉妒”或“热情”从来都不是无事生非,而是对不忠和邪恶之人的反应。上帝的嫉妒(或“热烈的爱”)没有人类嫉妒之情的负面意义。它不是嫉妒,而是基于与祂子民之间所建立的排他关系,且是为了他们的益处表现的正义之爱。
我们如何向别人反映出上帝对我们彰显的那种出于善意的“嫉妒”呢?
星期四 1月23日
第4课 富含情感和怜悯的上帝
【满有怜悯和感情】
《圣经》中的上帝是满有怜悯和热情的上帝,这些神圣的情感在耶稣基督身上得到了最好的体现。上帝是满有怜悯的(参考赛63:9;来4:15),对祂子民的悲伤深有感触(士10:16;路19:41),并且愿意聆听、回应和安慰(赛49:10,15;太9:36;太14:14)。
阅读林前13:4-8。这段经文呼吁我们在与他人的关系中如何体现上帝的怜悯和奇妙的爱?
我们渴望能够与林前13:4-8描述的那种有爱之人建立关系。但我们又有多少次试着让自己成为如此待人之人呢?我们无法做到变得忍耐和仁慈 ;无法使自己不嫉妒,不自负,不张狂,不自私。我们也无法从心培养出一种“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和“永不止息”的爱(林前13:7、8)。这种爱只能在我们的生命中体现为圣灵的果子。赞美上帝!圣灵将上帝的爱,浇灌在那些凭信心住在基督耶稣里的人心中(罗5:5)。
靠着上帝的恩典和圣灵的能力,我们可以用什么实际的方式,来回应和反映上帝深刻并永远公正理性的爱呢?首先,唯一适当的回应就是敬拜那位爱的上帝。其次,我们应积极地透过向他人表现出怜悯和仁慈的爱来回应上帝的爱。我们不应只在基督教信仰中得安慰,也应受激励去安慰人。最后,我们应认识到我们无法改变自己的心,只有上帝才能做到。
因此,让我们祈求上帝赐给我们一颗新心—为祂也为人,其中充满纯洁、净化的爱,高举良善并除去杂质。
让我们祈祷:“愿主叫你们彼此相爱的心,并爱众人的心都能增长……好使你们当我们主耶稣同他众圣徒来的时候,在我们父上帝面前,心里坚固,成为圣洁,无可责备。”(帖前3:12、13)
为什么向自我、自私和本性之心的败坏死去,是揭示这种爱的唯一方法呢?为了能够向自我死去,我们可以做出哪些选择?
星期五·1月24日
第4课 富含情感和怜悯的上帝
进修资料
阅读怀爱伦《福山宝训》〈八福〉,原文第6-44页。
“凡深感自己心灵贫乏,无善可称的人,可以借着仰望耶稣而得到公义和能力。祂说:‘凡劳苦担重担的人,可以到我这里来。’(太11:28)祂吩咐你用你的贫穷来换取祂丰富的恩典。我们原不配得到上帝的慈爱,但我们的中保基督却是配得的。凡到祂面前来的人,祂都能拯救到底。不论你的过去如何,不论你目前的境遇多么令人沮丧,只要你愿意带着你目前软弱、无助和绝望的情形来到耶稣面前,我们慈悲的救主就会远远地来迎接你,用祂慈爱的膀臂怀抱你,将祂的义袍披在你的身上。祂让我们穿上祂品格的白衣,将我们呈献与天父。祂在上帝面前为我们代求说:我已经代替了罪人。不要看这个任性的孩子,而要看我。撒但如果指控我们有罪,说我们是他的猎物,基督的宝血就必以更大的能力为我们辩护。”——怀爱伦,《福山宝训》,原文第8、9页。
讨论问题
❶阅读左栏的灵感之笔所说的,关于我们如何借着耶稣被带到天父面前:“祂让我们穿上祂品格的白衣,将我们呈献与天父。”无论我们有时会因自己的过失和缺点多么沮丧,或者经常忽略向别人反映上帝倾注在我们身上的爱,为什么我们必须不时地回想我们被接纳的美好信息,相信“祂让我们穿上祂品格的白衣,将我们呈献与天父”呢?
❷想象一下,那两个来到所罗门跟前的妇人都声称孩子属于她们之时,真正的母亲必定会有的感受 。再思考王上3:26描述情感的用语。这如何使你理解何11:8中用来描述上帝对祂子民之情感的同一用语?
❸在整本福音书中,我们看到耶稣经常因人们的需要动了慈心。祂做了什么?祂所行的满足了人民的需求。作为个人甚至是整个安息日学班,你或你们可以采取哪些实际方法来满足需要安慰之人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