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2024第4季度 > 正文

第四季度/学课|第3课 背景故事:序言(音频为望潮讲解版)

2024年第四季度 第3课 背景故事:序言

《约翰福音》

安息日学研经指引

学课‧2024年第四季度10-12月

作者

爱德华.辛克;托马斯.薛弗

第3课

《背景故事:序言》 

   10月12日~10月18日安息日下午


阅读本周学课经文:

约1:1-5;创1:1;约1:9-13;3:16-21;9:35-41;太7:21-23;约17:1-5。

存 心 节:

太初有道,道与上帝同在,道就是上帝。(约翰福音1:1)

我们在第一周探讨了〈约翰福音〉的结尾,解释了约翰为什么要写下这本福音书。本周学课则回到〈约翰福音〉的开端,即约翰在圣灵的启迪之下阐明了他想带领读者的方向。新约作者经常在他们书信的第一句和第一段中就提出他们想要涵盖的主题。约翰也是如此,他的各个主题是广及宇宙之庞大手笔的一部分,描绘了关于耶稣基督最重要的真理─这些真理甚至可以追溯到创世之前。

本书开篇的这个介绍,为已经知晓耶稣是弥赛亚的读者提供了书中人物本身所没有的优势。读者可以清楚看见福音书作者在讲述耶稣的故事时所溯及的宏大主题。这些伟大的主题都涵括在耶稣于世上生活的历史时期之内。

本周学课将从“序言”(约1:1-18)开始,并总结其主题。这些主题也将在〈约翰福音〉的其余部分探讨 。

■研究本周学课,为10月19日的安息日预备。

星期日 10月13

第3课 背景故事 :序言

【太初─神圣的道】

阅读约1:1-5。这段经文如何揭示道─耶稣基督?

〈约翰福音〉以这令人惊奇的观念揭开序幕:“太初有道,道与上帝同在,道就是上帝。”(约1:1)这句优美的经文蕴含着我们难以领会的思想深度。

首先,福音书作者遥指创世的故事;创1:1,“起初。”在宇宙开始之前 ,道就已经存在。约翰以此确立耶稣永恒的存在 。

接着,“道与上帝同在。”在约1:18 中,约翰指出祂是“在父怀里的”。无论我们如何尝试想像这到底意味着什么,有一件事是肯定的:耶稣和天父的关系是非常亲密的。

然后,他说:“道就是上帝。”但道如何能“与上帝同在”,同时又“是上帝”呢?答案可以在希腊文中找到。希腊文有定冠词the ,但没有不定冠词a/an。因此,对我们来说重要的是希腊文的定冠词“the”的指向特殊性,即某个特定的对象或人物 。

在“道与上帝同在”这句话中,“上帝 ”一词有冠词,因此是指向一个特定的个体,即圣父。道与父同在。在“道就是上帝”这句话中,“上帝 ”这个词没有冠词 ,在这种情况下,它是指着神性的特征而言。耶稣是上帝─不是父,但祂仍然是上帝的神圣儿子,上帝的第二位格。

使徒证实了这个见解 ,因为约1:3、4说耶稣是万物的创造者。任何起先不存在但后来出现的事物,都是透过造物主耶稣而存在的。

“ 亘古以来,主耶稣基督与父上帝原为一。祂‘本是上帝的像’,是祂伟大而威严的真像,是上帝荣耀所发的光辉。”——怀爱伦《历代愿望》原文第19页 。

为什么基督完全的神性是我们神学如此重要的一部分?如果耶稣只是一个被造者,我们会失去什么?在安息日把你的答案带到班上,并预备好讨论为什么基督永恒的神性对我们的信仰如此重要。

星期一 10月14

第3课 背景故事 :序言

【道成肉身】

阅读约1:1-3 ,14。这些经文告诉了我们耶稣─上帝本身─做了什么?为什么这个真理是我们所能知道的最重要的真理?

约翰不是以“耶稣 ”这个名字或祂作为弥赛亚/基督的角色来开启他的福音书,而是以“道”一词起笔。在约翰写作的时代,各种哲学都用“ 道 ”一词来指宇宙的合理结构,或指逻辑和理性本身的概念。

此外,深具影响力的古代哲学家柏拉图将现实划分为两个领域:一是天上永恒不变的领域,那里有绝对的完美;另一个是我们所在的领域─可朽坏、善变,是上述之完美领域非常不完美的体现,无论它存在于何处(柏拉图从未回答过这个问题)。一些哲学将“道”视为处在永恒以及易腐朽之尘世间的某种抽象地带。

约翰却以完全不同的方式使用这个术语。他认为真理,即道,并不是漂浮在天地之间某种虚无缥缈的抽象概念。道是一个位格─即耶稣基督,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约1:14)

对约翰来说,“道”就是上帝的道。更重要的是,上帝与人的沟通;也就是说,祂以最彻底的方式向人类揭示了自己:上帝成为我们中的一员。在〈约翰福音〉中,“道”代表永恒的上帝,祂进入时间和空间,祂说话、行动 ,并就个人层面而言与人连结。永恒的上帝成为人,成为我们当中的一员。

使徒在约1:14指出,道“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希腊文“住”一词的意思是“支搭帐幕”。约翰指向的是出25:8,即上帝吩咐以色列人建造一个圣所,一个帐篷式的建物,以便祂可以住在他们中间。同样,上帝的儿子耶稣道成肉身,取了人的样式,遮盖了祂的荣耀,以便世人可以与祂接触。

仔细思考约翰在这里所说的。造物主上帝亲自成为人,作为我们当中的一员,住在我们中间(我们甚至还没有谈到祂为我们而死!),这如何告诉我们关于上帝对世人的爱?为什么我 们应该从这个令人震惊的事实中得到极大的安慰?

星期二 10月15

第3课 背景故事 :序言

【听道或不听道】

阅读约1:9-13。约翰在这里如何描述世人回应耶稣的残酷现实?

约1:1-18的序言不仅描绘了耶稣基督、道是谁,也描述了世人如何与祂建立关系。在约1:9,祂被称为真光,照亮每个世上的人。那光照亮了世界,叫它得以让世人领悟。正如C. S. 路易斯所说:“我相信基督教,就像我相信太阳已经升起一样,不仅因为我看见了它, 而且因为透过它我看见了其他一切。”

另外,请看约1:9所说的启示。光来到世界,但并非所有人都爱光。正如我们将在明天的学课中看到的,〈约翰福音〉的主题之一,是世人如何接受或拒绝耶稣。这个主题从这里展开序幕。可悲的是,弥赛亚已经来到了自己的百姓─以色列人中间,但许多人却不接受祂为弥赛亚。

在〈罗马书〉9-11章中,保罗谈到了同样的悲剧主题,即许多犹太人拒绝了耶稣。但保罗并没有以消极之语结束,他说事实上许多犹太人和外邦人都将接受耶稣为他们的弥赛亚。他警告外邦人不要向犹太人夸口。“你是从那天生的野橄榄上砍下来的,尚且逆着性得接在好橄榄上,何况这本树的枝子,要接在本树上呢!”(罗11:24)

同样,约翰说所有接受耶稣为救主的人都将成为上帝的儿女。这是借着信祂的名而来的(见约1:12、13)。

这是〈约翰福音〉的序言和结论之间的连结。在约20:31,使徒阐述了他写作的原因─好叫你们相信耶稣是基督 ,是上帝的儿子,并且借着信,你们就可以因祂的名得生命。因此,序言和结论形成了首尾一致并且相关的概念,包含了在它们过程之间所发生的事。这个联系指向〈约翰福音〉的总体目标─世人借着相信耶稣基督作为他们的救主而得救。

成为上帝的儿女之后,你的生活有何改变?

星期三 10月16

第3课 背景故事 :序言

【一再出现的主题―信或不信】

阅读约3:16-21,9:35-41和12:36-46。这些经文如何重复序言中信或不信的主题?

在〈约翰福音〉中,人类似乎被分为两个主要群体:相信耶稣并接受祂为弥赛亚的人,以及有机会相信祂却选择不信的人 。

在门徒当中有十一位是属于第一类的,还包括尼哥底母(他慢慢地信了主)、井边的妇人和生来瞎眼的人。第二类是法利赛人和大祭司们,经历给五千人吃饱之神迹中的人,甚至还有十二门徒之一的犹大 。

有趣的是,名词“信”(希腊文“pistis”) 这个字从未出现在〈约翰福音〉中 。然而,动词“信”(pisteuō) 却出现了98次,而整本新约总共出现了241次!这个动词确实是〈约翰福音〉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这种使用动词而非名词的方式,可能表明了一种非常积极成为基督徒的感觉。成为耶稣的信徒是我们的选择,这体现在我们的生活模式中,而不仅仅是一套信仰。因为我们知道,就连魔鬼也相信耶稣(见雅2:19)。

在〈约翰福音〉中,这两个群体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他们与耶稣的关系。信徒,或那些逐渐相信的人,即使当祂指责或责备他们时,也都对祂敞开心扉。他们来到耶稣面前并且不会退缩。祂是照耀在他们身上的光。借着信心,借着相信,他们成为上帝的儿女。

另一方面,不信之人通常会来找耶稣并与祂对抗。他们的特点是爱黑暗而不爱光。他们发现祂的话语难以接受,或者只看见祂打破旧传统,没有满足他们的期望。他们论断祂,而不是让祂的光来衡量和审判他们。当然,这种态度在宗教领袖身上一再出现;但在理想情况下,他们作为国家的属灵导师,理应是最先接受耶稣的一批人。

你以什么方式活出你对耶稣的信仰,而不是只在理性层面上承认祂是弥赛亚?为什么了解其中的差异至关重要?(见太7:21-23)

星期四 10月17

第3课 背景故事 :序言

【一再出现的主题:荣耀】

阅读约17:1-5。耶稣说“父啊,时候到了,愿你荣耀你的儿子,使儿子也荣耀你”之时,此话意味着什么?

昨天的研究着眼于〈约翰福音〉中属世并关乎人的故事线,以及人们之间的冲突和相互作用,重点始终围绕着耶稣是谁以及祂做了什么。今天的研究重点则是天上宇宙的故事线,这也出现在〈约翰福音〉中。

序言以宇宙故事线开始。耶稣被描述为上帝的圣子、宇宙的创造者。再者,一切先前不存在但现在存在的事物都是借着耶稣才存在的。“ 万物是借着祂造的;凡被造的,没有一样不是借着祂造的。”(约1:3)但它继续指出祂道成肉身成为人的荣耀(约1:14)。约翰使用“荣光”(doxsa:明亮,辉煌,名声,荣誉)和“荣耀”(doxsazō:赞美,荣誉,颂扬,荣耀)这两个词,来表达从世人那里获得的荣耀,以及从上帝那里获得的荣誉或荣耀。

在〈约翰福音〉中,荣耀耶稣的观点与祂时间表的概念有关。即祂死亡的时间(比较约2:4;7:30;8:20;12:23-27;13:1;16:32;17:1)。十字架是祂荣耀的时刻。

这个观点相当矛盾,因为钉十字架是古罗马世界最可耻、最屈辱的处决方式。这种令人难以置信的对比,即十字架上的上帝,说明了人类故事线与天上的故事线的交织。

在人的层面上,耶稣乃是在痛苦中死去;是一个呼喊着“我的上帝,我的上帝,为什么离弃我?”,软弱并受人鄙视的罪犯。十字架上人性、黑暗的一面,在〈马太福音〉和〈马可福音〉中都得到了特别的体现(太27:46;可15:34)。

但十字架荣耀的一面却在〈路加福音〉和〈约翰福音〉中有特别的呈现 (路23:32-47;约19:25-30)。这是一个拯救和怜悯的地方,也是上帝的儿子将自己献给天父的地方。

这是多么讽刺:上帝最大的荣耀透过祂最大的羞辱彰显出来─祂自己担当了世人的罪孽。

请思考,上帝亲自在十字架上将我们从罪恶中拯救出来,这意味着什么?这告诉了我们罪有多严重?

星期五·10月18日

第3课 背景故事 :序言

进修资料

阅读怀爱伦,《历代愿》〈上帝与我们同在〉,原文第19-26页。

“上帝的圣子主耶稣基督,从太初就存在,有独立的位格,但又与父合而为一。祂是天庭的无上光荣,是天上生灵的统帅,有权接受天使的崇拜与效忠。这并不是抢夺了上帝的位置(箴8:22-27)。

“基督在奠定世界的根基之前就与上帝同在,这是个辉煌灿烂的真理。这光照耀在黑暗之处,使其反耀出上帝起初神圣的光辉。这个真理无限深奥,能解释其它本来无法解释的奥妙真理。然而这个真理却隐藏在不可靠近、不可思议的荣光之中。”——怀爱伦注释,基督复临安息日会圣经注释,卷5,原文第1126页。

“耶稣说:‘我若从地上被举起来,就要吸引万人来归我 。’(约12:32) 基督要向罪人表明自己是为世人的罪而死的救主。当我们仰望上帝的羔羊在髑髅地的十字架上时,救赎的奥秘就开始向我们的心显明,上帝的恩典就引导我们悔改。基督为罪人受死,表现了过于人所能测度的爱。当罪人注视这爱时,这爱就会融化感服他的心,使他产生忏悔之念。人在意识到被吸引归顺基督之前,有时确实也能自愧己罪,并放弃一些恶习。但无论何时,只要他们立志归正,存心行义,都是基督的能力在吸引他们。一种他们意识不到的感化力运行在他们心上,唤醒他们的良心,改变他们的生活。当基督吸引他们仰望祂的十字架,看看祂是如何为他们的罪被刺时,他们对上帝的圣诫就有的深刻的认识。”——怀爱伦《喜乐的泉源》原文第26、27页。

讨论问题

为什么约翰一开始就谈论耶稣做为创造主的角色?关于创造在所有神学中的重要性,这一点告诉了我们什么?为什么我们对《圣经》所启示的创造有正确的理解是至关重要的?

仔细思考星期日课文结尾提出的问题。如果不是永恒的上帝死在十字架上,而是一个受造者死在十字架上,会发生什么事?如果耶稣不是永恒的上帝,我们会失去什么?


7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