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2024第3季度 > 正文

第三季度/学课|第4课 比喻(音频为望潮讲解版)

2024年第三季度 第4课比喻

《马可福音》

安息日学研经指引

 

学课 2024年第3季7~9月

 

作者:托马斯.薛弗

 第4课

  《比喻》 

   7月20日~7月26日安息日下午

阅读本周学课经文:

可4:1-34;雅1:21;赛6:1-13;诗104:12;但4:10-12。

存 心 节:

又说:“你们所听的要留心。你们用什么量器量给人,也必用什么量器量给你们,并且要多给你们。因为有的,还要给他;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去。”(马可福音4:24、25)

本周的学习重点是〈马可福音〉第4章中的比喻。〈马可福音〉是共观福音书(指马太、马可和路加福音,又称“符类福音书”)中比喻最少的。

多年来,学者们不断地辩论、探讨有关耶稣比喻的意义和解释:如何解释比喻,它们的意义,耶稣使用它们的原因,想借此揭示何种教导,以及如何从字面上理解,或它们是否纯粹只是寓言等等。显然,我们不会在本周学课中解答所有的这些问题,但我们将研读这些比喻,并且靠着上帝的恩典,试着理解耶稣透过这些比喻想表达的重点。

〈马可福音〉第4章只有五个比喻─撒种的人、灯、量器、生长的种子和芥菜种。本章的大部分内容都围绕着撒种之人的比喻。先是讲述这比喻,然后说明比喻的原因,之后再解释这比喻。这个三步骤模式将是星期日、星期一和星期二的研究重点,而其他比喻将是周三和周四学习的主题。

■研究本周学课,为7月27日安息日预备。

星期日 7月21

第4课 比喻

【撒种之人的比喻

阅读可4:1-9。不同的土壤是什么样的?落在这些土壤上的种子会如何?

阅读福音书中耶稣的比喻时,读者经常想快速跳到耶稣给出的解释。毕竟,这些故事的目的不就是为了教导基督徒生活的一些属灵真理吗?是的,但有时除了诸如“上帝的国好像”或“有耳可听的就应当听”之类的简短评论,耶稣并不会对比喻提出解释。

因此我们最好放慢速度,简单地分析故事本身,以抓住其中各种叙事特征所指明的方向。用撒种之人的比喻来进行分析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想法。在每个情境中落下的种子都相同,但却是分别落在四种不同种类的土壤上。土壤类型对种子的结果影响很大。这个比喻其实不是一个连续的故事,而是在每一种背景下讲述了四个单独的故事。故事的完整性随着每个故事的连续叙述而发展。

落在路旁的种子立刻被飞鸟吃掉。“撒的时候,有落在路旁的,飞鸟来吃尽了。”(可4:4)

落在石头地上的种子需要几天或几周的时间才会看出它无法生根,它也可能被太阳烤焦。

落在荆棘土壤上的种子也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看出它无法结果,因为它被荆棘挤住了。

落在好土壤上的种子需要最长的时间,大概需要经历整个生长季节,这是农作物的正常模式。

其中三个故事是关于失败的;只有最后一个是关于成功丰收的。故事的长度─随着每个故事叙述延伸,以及只有最后一个是关于成功的事实─全都指向了失败的风险,并成功的丰硕成果。

这个比喻似乎指明做门徒的代价和所涉及的风险,却也突显了跟随耶稣的丰厚报赏。

我们还可以从大自然中学到哪些属灵的教训?

星期一 7月22

第4课 比喻

【耶稣的解释

耶稣讲完了这个比喻之后并没有立即给出解释。根据经文(可4:1),耶稣是在“众人”面前说这些话的。直到后来,祂才对一小群人(可4:10)解释了这个比喻的含义。

阅读可4:13-20。耶稣如何解释撒种的比喻?

耶稣是透过故事中的外在特质来点出故事中的一些细节所代表的意义;其解释表明了这个故事是一个结构较为松散的寓言,它与现实世界相呼应,但不一定参考了每项细节。

耶稣将种子定义为“道”;这指的是上帝的话语,特别是耶稣所宣讲的。雅1:21说:“所以你们要脱去一切的污秽和盈余的邪恶,存温柔的心领受那所栽种的道,就是能救你们灵魂的道。”

不同的土壤代表不同类型的听众。在耶稣的解释中,每个人都听了这道;也就是说,所有的土壤都撒有种子,但吸收的情况却大不相同。路旁的土壤坚硬,飞鸟把种子给夺去了。耶稣将此与撒但夺走真理连结在一起。布满石头的土壤深度较小。耶稣将此与委身肤浅的人连结起来;他们没有计算成为门徒的代价。荆棘里的土壤则挤住了撒在上面的种子。耶稣解释说,这代表对生活和财富的忧虑阻碍了上帝的话语。但好土代表那些听了道并接受它的人,这样它就会生长并结出丰盛的农作物。

最长的解释是对石头和荆棘地的解释。在描述那些如石头地的听众时,耶稣指出了可与之比拟的元素─他们欢喜地接受上帝的道,但只作暂时的门徒,当逼迫来临时,他们就退却了。荆棘里的听众则形成鲜明对比。他们并不是因逆境而离开,反倒是因为顺境─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在世上的事而非上帝国度的事。他们所在乎和关注的,都围绕着世界所提供的一切。

思考一下你自己的生活。路旁、石头地或荆棘地的任何特征是否正渗透到你的经验中?这可能比你所意识到的更难以察觉。如果需要的话,你可以做出什么选择来改变这种情况?

星期二 7月23

第4课 比喻

【使用比喻的原因

阅读可4:10-12。耶稣为什么用比喻来教导?

从表面上看这些经文给人的印象是,耶稣用比喻来教导是为了让外人蒙在鼓里。但这样的观点与耶稣在〈马可福音〉其他地方的行为并不相符。在可3:5、6中,耶稣对宗教领袖们的铁石心肠感到忧伤。在可3:22-30中,耶稣认真地对待文士的论点,并详细解释了他们错误的原因。在可12:1-12中,宗教领袖们明白耶稣所说园户的比喻是关于他们的。这实际上是对他们的一种警告,告诉他们反对祂的阴谋将如何发展以及在那之后的可怕后果。如果祂丝毫不关心他们就不会提出警告。因此,耶稣在〈马可福音〉第4章的话需透过仔细研究才能明白祂的观点。接下来耶稣解释了赛6:9、10。

阅读赛6:1-13;以赛亚在这里发生了什么事?他要向以色列传达什么信息?

以赛亚在圣殿中看见上帝的异象,被上帝的荣耀和他自己的污秽所淹没。上帝洁净了他并委托他传达令人震惊的信息。就像〈马可福音〉一样,这听起来与〈以赛亚书〉的其余部分不一致,因为〈以赛亚书〉给上帝的子民带来了许多安慰。

〈以赛亚书〉第6章的信息旨在使人们警醒,以此令他们转离邪恶的道路。可3:35是理解耶稣话语的关键。要明白耶稣的话语和教导,人必须遵行上帝的旨意。这会引领人进入耶稣的大家庭。那些已断定耶稣被魔鬼附身的人则不会听从。

耶稣引用赛6的重点并不是说上帝将人们拒之门外,而是他们自己先入为主的观念和刚硬的心阻止了他们接受那能得蒙拯救的真理。

这个真理是撒种之人比喻的首要概念。每个人都选择了自己的土壤种类。所有人都将自己决定是否要降服于耶稣。到最后我们各自都将做出选择。

星期三 7月24

第4课 比喻

【灯和量器

阅读可4:21-23;耶稣在灯的比喻中特别强调什么?

在耶稣时代,房屋大小和结构不一,完全取决于各人房屋所在地和财富来断定。这些房屋循希腊模式围着庭院建造,但复杂程度也各不相同。耶稣可能谈论的是农民较小的房屋。无论房子大小,这个主题都关乎原则:终有一日,关于耶稣的真理会被揭露。

耶稣在可4:21问了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期望得到否定的答案─“灯不是用来放在斗底下或床底下的,是吗?”;第二个问题期待一个肯定的答案─“它是被拿来放在灯台上的,不是吗?”耶稣以一个有些离谱却幽默的情境来阐明祂的观点。灯自然是用来照亮的,否则就失去了作用。可4:22以秘密被公开来解释这个比喻。任何电子邮件或电脑曾被黑客入侵的人,都知道秘密被公开是怎么一回事!但耶稣在这里所说的是福音。

阅读可4:24、25。耶稣用量器的比喻传达什么教训?

在世界许多地方,新鲜农产品都在公开的市场上出售。商家通常有一个设备来测量他们所销售的产品。这类商家常见的做法是在销售物品多添加一点,好让买家感到他是受到公平对待的。耶稣透过优秀的商家如何对待买家来阐述对真理的开放态度。如果一个人保持开放并追随亮光,他就会得到更多的亮光。但如果他拒绝了亮光,那么即便是以前所拥有的也会被夺走。

我们怎样才能更了解“你们用什么量器量给人,也必用什么量器量给你们”这个道理?在与人的相处上请思考这一要点。

星期四 7月25

第4课 比喻

【种子长大的比喻

阅读可4:26-29。这比喻的主要焦点是什么?

〈马可福音〉的大部分内容,与〈马太福音〉或〈路加福音〉,或两者都有相似之处。但这比喻并非如此。这是〈马可福音〉独有的。这简短比喻的重点是成长的过程。耶稣表明上帝的国就是这样运作的。人类可以发挥自己的作用,但真正的成长是上帝的工。这不是一个无止尽的过程。随着谷物的成熟,故事戛然而止。正是如此,基督的第二次再来也将突然地结束我们世界的历史。

阅读可4:30-32。芥菜种比喻的重点是什么?

这比喻强调一个事物如何从非常渺小成长至不可思议地巨大。芥菜种的直径通常为1至2毫米(.039至.079英寸)。这里描述的植物可能是黑芥末子,其种子非常小(一克有700多个种子)。虽然它们不是世界上最小的种子,但也相差无几,特别是与它们长成植物时相比;其植物可以长到3公尺(10英尺)高。耶稣指出,鸟类甚至可以在芥菜树枝上筑巢。最后的引用是诗104:12的影射,同时也影射但4:10-12。诗104谈到了上帝创造世界的大能,而但4将尼布甲尼撒描述为一棵大树,全世界都在这棵树下找到荫凉和食物。

耶稣的观点是,上帝的国度起初很小,但它将变得庞大而令人印象深刻。耶稣时代的人们可能会瞧不起这位来自加利利、在尘土飞扬之中巡回的传教士和祂的门徒队伍,但时间已表明,祂的恩典国度不断地在全世界扩展。

“这天国的福音要传遍天下,对万民作见证,然后末期才来到。”(太24:14)想想当耶稣说出这预言时,当时“教会”是什么模样。为何这是一个如此引人注目,甚至对我们来说是一种充满信心的预言呢?


星期五 7月26日

第4课 比喻

进修资料

阅读怀爱伦《基督比喻实训》〈撒种的比喻〉一章,原文第33-61页。

“真正的圣洁就是完全为上帝服务。这是真基督徒的生活状况。基督所要求的是毫无保留的献身和不分心的侍奉。祂要人尽心尽性,尽意,尽力。不要留恋自我。为自己而活的人不是基督徒。

“务要以爱为行动的原则。爱是上帝天上地上政权的基本原则。它必须作为基督徒品格的基础。唯有爱能使人坚强不屈,经得起考验和试探。

“爱也必表现在牺牲上。救赎的计划就是建立在牺牲之上的。这牺牲长阔高深,过于人所能测度的。基督为我们舍弃了一切。凡接受基督的人也必愿意为他们的救赎主牺牲一切。他们在任何时候都必首先考虑祂的尊荣和荣耀。”——怀爱伦,《基督比喻实训》,原文第48、49页。

讨论问题

“务要以爱为行动的原则;爱是上帝天上地上政权的基本原则。”十字架如何向我们揭示这个奇妙的真理?在我们的生活中怎样才能表现这样的爱呢?为何我们必须表现出来?

如果有人坚持耶稣讲比喻是为了让局外人蒙在鼓里,你会如何回应?为所有人而死的耶稣(参考约一2:2)为什么要刻意将祂死在十字架上所拯救的人留在黑暗中?

灯应该在灯台上,而不是在底下(可4:21)。请将此原则应用到你的教会与当地社区的互动中。我们怎样才能把光举得更高呢?

思考种子长大的比喻(可4:26-29)。在帮助福音种子成长的过程中,人扮演什么角色,而上帝又扮演什么角色?虽然我们显然扮演着某个角色,但我们如何确保我们完全倚靠上帝?这种完全倚靠的态度是否是我们为了成长而必须做到的一部分?

7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